秋雨濛濛,浸润着豫北大地。走近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八里营镇肖冢上村,村口连片的玉米穗饱满低垂,丰收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一处污水处理设施旁,
偏远村庄“生态式”治理,破解“分散化”困境。对远离乡镇、人口少的村庄,滑县推广“预处理+生态土壤渗滤”技术模式。在肖冢上村,村党支部书记肖国林带着记者参观了村内的治理设施:“我们把各家各户的污水引到主管道,经预处理后排入土壤渗滤床,再通过坑塘水生植物进一步净化。”该模式投资小、占地少,目前已建成48座,成为偏远村庄污水治理的“示范样板”。
近厂村庄“纳管式”治理,实现“资源共享”。对距离城镇或农村污水处理站较近的村庄,滑县将污水直接纳入现有处理系统,避免重复建设。“这种模式既节省成本,又能依托现有设施保障处理效果,是‘借力打力’的好法子。”未连洁补充道。
多元共治 筑就宜居乡村
“污水治理不是‘一建了之’,得有长效机制保障设施持续运转起来。”安阳市生态环境局滑县分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建峰坦言。为此,滑县构建起“住建部门主管+乡镇属地管理+专业公司运维+生态环境部门监管+群众积极参与”的全链条治理体系,让治理成果稳稳“扎根”。
专业运维与资金保障双管齐下,解决“运维难”。滑县通过公开招标引入第三方机构负责设施日常运维,同时将运维费用纳入县政府年度预算,确保“有钱运转、正常处理”。“我们每月都会对所有污水处理站进行巡检,发现问题及时移交运维公司整改,确保水质达标。”据未连洁介绍,生态环境部门还会每半年开展一次水质检测,严防二次污染。
村规民约、群众参与双向发力,实现“共治共享”。八里营镇通过村民会议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从源头减少生活污水排放;肖冢上村村民主动参与设施监督,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现在村里街面干净了,坑塘也变美了,农闲时,我们就来塘边乘凉聊天,可得劲儿了!”肖建芳的笑容里,满是对如今生活的满意。
如今的滑县,农村黑臭水体销声匿迹,村容村貌显著提升,6320万元上级专项资金支持的黄河流域及其支流沿岸村庄污水治理项目稳步推进,“预处理+生态土壤渗滤”模式正逐步在全县推广。“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争取上级资金,推动治理模式全覆盖,持续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建设美丽河南贡献滑县力量。”陈建峰说。
秋雨渐歇,晚风吹动肖冢上村的坑塘水面,水生植物随风摇曳。随着因地制宜治理路径不断延伸,滑县的美丽乡村图景,正变得愈发清晰动人。
来源:央广网
宣传:河南省环境保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