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河南环协

市县环保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市县环保 > 正文

洛阳:一脉澄碧润洛城
时间:2025/7/22 10:04:00 来源:

山川秀美,关键在水。

盛夏,行走黄河之滨、伊洛河畔,一泓清水、千顷澄碧总能带给人一丝凉爽。放眼洛阳,黄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河湖水系塑造了生态宜居的城市形态。

近年,作为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洛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殷殷嘱托,坚决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以“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人水和谐”为目标,全面深入落实河长制,加快建设让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

截至目前,洛阳市全市累计建成美丽幸福河湖64条,黄河孟津段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洛阳治水实践连续两年入选国家典型案例。



防洪保安 系统治理

俗话说,黄河宁,天下平。建设美丽幸福河湖,防洪保安是首要任务。

近年,洛阳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持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从构建完善“工防+技防+人防”三位一体防御体系到持续开展中小河流“两清一护”综合治理,从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到深化“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机制创新……全市多措并举全力守护好河湖安澜,伊河、洛河防洪标准普遍达到市区段100年一遇、县城段50年一遇、乡村段20年一遇,加快实现从“一河之治”向“流域之治”转变。

与此同时,洛阳市全面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持续巩固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积极探索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路径,实施重点流域生态补水和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推动河湖水质持续好转。

河湖溪涧的碧波,映衬出城市治水的决心。矢志不渝的坚守,换来沉甸甸的生态答卷。

据了解,全市国考、省考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连续5年保持100%,优良水体比例持续提升,水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河湖生态呈现“水清见底、鱼翔浅底”的动人景象。



生态筑基 水润民生

在洛阳,延绵数十公里的洛河洛浦公园、伊河伊水游园把公园、绿地“串珠成链”,沿岸碧水悠悠、林草丰茂,市民垂钓、露营、休闲、健身,一派人水和谐的生动景象,成为宝贵的城市留白。

111111111.jpg
在洛宁县洛河省级湿地公园内,天鹅、野鸭等在水中游弋 (资料图片)

水生态是洛阳城市的优势所在。近年,洛阳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河湖治理与生态绿化、生态修复相结合,让水脉与绿脉交织共生。

如今,依托伊河、洛河、瀍河、涧河等主要河流,全市累计打造500余公里连续贯通的滨水绿色生态走廊,串联生态节点,构筑城市绿色骨架。

在水生态建设中,洛阳市把优化水资源配置摆在突出位置,先后建成引黄入洛、小浪底南岸灌区等重大引水补源工程,城市现代水网体系逐步成形,地表水利用率持续提高,地下水位稳步回升。

同时,全市以市场化思维激活滨水资源,在生态廊道、河湖岸线、水利风景区有机植入高端民宿、休闲露营、水上运动、时尚咖啡、研学体验、体育公园等多元业态,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赋能乡村振兴与城市提质。



传承共生 人水和谐

临黄河而知中国,临河洛而知华夏。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立足黄河文化、河洛文化,洛阳市系统保护展示五大都城遗址、龙门石窟等文化遗产,高标准承办黄河非遗大展等国家级黄河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群众性黄河文化活动,着力讲好新时代洛阳黄河故事。如今,水生态、水景观深度融入城市历史记忆与文化脉络,让古老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建共享方能共生共荣。一组温暖的数据见证着治水惠民的实际行动:去年以来,29.5万次河长巡河足迹遍布河岸,870余个河湖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在“党政主导、河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下,“人河相亲、城河相融”的幸福图景从愿景变为现实。

222222.jpg

水润洛城

下一步,洛阳市将一以贯之深入落实河长制,把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作为城市提质与民生改善的重要载体,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和岸线保护,治水之害、用水之利、彰水之美,以高品质河湖生态环境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更浓、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河南省环境保护网——关注我获取权威的环保新闻

来源:洛阳日报

宣传:河南省环境保护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河南生态环境厅

河南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许昌市生态环境局

河南省环境监察网

河南环境宣传网

商丘市生态环境局

信阳市生态环境局

周口市环境保护局

驻马店市生态环境局

济源市环境保护局

兰考环保局

电话:0371—61655315 传真:0371—61655315 手机:18837195177 邮箱:hnshxbjb@163.com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东明路41号许继集团1号楼3楼
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环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权威:河南省环境保护官方网站 性质:开放性网站
豫ICP备19019710号